电影《第二十条》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法条,展现了“正当防卫”制度背后的法、理、情,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精神内核,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检察人员观影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
《第二十条》观后感
河北地区检察院 鄯智强
“用良法守护正义,用生命温暖生命”,这一句,是我刚从事检察工作时,作为检察新人表演的一个朗诵节目的台词,很遗憾,由于各种原因,我没能和其他同事上台表演呈现,但是这句话,过了多年,仍深深烙印在脑海之中。
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了“良法善治”这个概念,揭示了法治的核心要义,以“良法”为基础,再加上“善治”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代入《第二十条》这部影片中来看,就像剧中角色多次提到的那句“法律没错,那谁有错”,制止校园霸凌的人被告到公安机关立案,父母明知自己孩子是见义勇为,但由于没有人来证明霸凌的事实,又考虑到孩子借读的现实,不得不向霸凌者低头认错。那么,这个事件中,挺身而出的韩雨辰错了吗?受理案件的公安机关错了吗?
剧中另一个故事,公交车司机张贵生为了制止两个男人对女乘客的骚扰,与两人发生冲突,进而冲动到用灭火器将一人打成重伤,他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付出了服刑三年的代价,之后就是不断上访申诉,为自己鸣冤。这个事件中,坚持进京申诉的张贵生错了吗?办理这个案子的公检法机关错了吗?
《第二十条》还有一条主线故事,就是王永强刺死刘文经的案子,有高利贷、锁狗链、强奸等多个敏感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这个事件中,奋起反抗的王永强错了吗?以涉嫌故意伤害致死立案的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错了吗?
我脑海中那句“用良法守护正义,用生命温暖生命”正好契合本剧的中心思想,主角韩明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唤醒了对公平正义坚守的那份初心,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这一“良法”守护住了人民期待的正义,用生命去温暖生命。国法、天理、人情,都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法律是有温度的法律,国法要顺应天理、合乎人情,才能称之为“良法”,而这些“良法”不仅仅需要韩明这样的有担当的检察官去坚守,更是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良法”真正的“善治”。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新时代的检察人,在“用良法守护正义,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路上,需要继续努力积极履职,实现人民所期待的公平正义。
正义不会缺席
河北地区检察院 姜欣彤
“法,什么是法?法是保证每个公民都受到绝对的公平;法是让坏人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可以说,整部电影都围绕着“公平正义”这四个字展开,无论是主人公儿子面对校园霸凌挺身而出却面对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无奈,还是郝秀萍面对着自己一家被欺辱却找不到救赎之路的绝望,又或是公交车司机的女儿将自己手写上访信全部撕掉的悲痛。这一幕幕都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公事件的缩影。从几年前的彭宇案到昆山龙哥反杀案,我们看到司法机关顶着压力做出的正义裁判,也看到了法治的进步,影片中说,“杀人偿命,从来都是这样,但是如此便对吗?”并不是。判例法不是我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我认为每一个案件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对每一个案件都应当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考量,而不应当根据之前所办案件的惯性处理案件,否则久而久之或许会被惯性枷锁禁锢。
作为新时代的检察人,在办理案件时应注重将法理与人情结合,法律虽然由一项项具体的法条组成,但并不代表司法工作人员的人心是冷的。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我们办的不是一个案件,而是一个人的人生”。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会受到媒体大众的关注,我们当然也并不希望只有在经过关注后才会做出符合大众正义观的裁判。所以检察人员还是应当坚持“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只有我们自己坚定着公平正义,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才会更加和谐美好。希望正义不会迟到,更不会缺席。
法 不能向不法让步
河北地区检察院 高宁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站在五星红旗下,我们是否常为安宁稳定的生活环境无比自豪?中国之所以能够以不足一百年的时间跻身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正是得益于其坚强稳固的领导核心与其完善优越的法律体系。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定罪量刑更不能简单套用法条,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深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只有善意才能传递善意,而恶意只能换来恶意。法,不能向不法低头!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影片由发生在检察官韩明身上的三个故事串联而成:此前一起案件的被告人不服处理结果,认为自己是正当防卫而非故意伤害;儿子为制止校园霸凌打伤了教导主任的儿子,明明是见义勇为却反要被行政拘留;同事吕玲玲承办的王大勇故意伤害案存在认定争议,关键证据被转移,审查起诉时限即将截止……影片展现了韩明的内心成长,也从他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从不敢适用、不愿适用到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维护公平正义的过程。“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当影片高潮,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上的这句话铿锵落地,电影院观众席上自发响起掌声的那一刻,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大家眼中饱含的热泪,胜过千言万语!
卢梭曾说,“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有效的法律不是写在纸上的生硬文字,也不是挂在墙上的僵化条文,而是铭刻在人们内心的一种信仰。法律的权威来源于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电影里提及的“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是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如果没有吕玲玲,电影下半场的故事又会如何?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愿意站出来成为吕玲玲呢?法律的根本不应局限于是非对错,法律也应该体现出真情的流露、人性的温度,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当事人乃至一个家庭命运的转变。而我们的职责就是让老百姓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有力量,是非有温度!
这个世界需要固执的人,需要面对电闪雷鸣仍在天空下举着正义大旗的人。在被正义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勇敢的站在正确的那边。法律是要为弱者鸣冤,为苍生请命,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是我们的底线,也是我们的誓言,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公平正义,才是法存在的现实价值,才能让法治之光照亮前行的路!
电影《第二十条》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法条,展现了“正当防卫”制度背后的法、理、情,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精神内核,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检察人员观影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
《第二十条》观后感
河北地区检察院 鄯智强
“用良法守护正义,用生命温暖生命”,这一句,是我刚从事检察工作时,作为检察新人表演的一个朗诵节目的台词,很遗憾,由于各种原因,我没能和其他同事上台表演呈现,但是这句话,过了多年,仍深深烙印在脑海之中。
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了“良法善治”这个概念,揭示了法治的核心要义,以“良法”为基础,再加上“善治”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代入《第二十条》这部影片中来看,就像剧中角色多次提到的那句“法律没错,那谁有错”,制止校园霸凌的人被告到公安机关立案,父母明知自己孩子是见义勇为,但由于没有人来证明霸凌的事实,又考虑到孩子借读的现实,不得不向霸凌者低头认错。那么,这个事件中,挺身而出的韩雨辰错了吗?受理案件的公安机关错了吗?
剧中另一个故事,公交车司机张贵生为了制止两个男人对女乘客的骚扰,与两人发生冲突,进而冲动到用灭火器将一人打成重伤,他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付出了服刑三年的代价,之后就是不断上访申诉,为自己鸣冤。这个事件中,坚持进京申诉的张贵生错了吗?办理这个案子的公检法机关错了吗?
《第二十条》还有一条主线故事,就是王永强刺死刘文经的案子,有高利贷、锁狗链、强奸等多个敏感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这个事件中,奋起反抗的王永强错了吗?以涉嫌故意伤害致死立案的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错了吗?
我脑海中那句“用良法守护正义,用生命温暖生命”正好契合本剧的中心思想,主角韩明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唤醒了对公平正义坚守的那份初心,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这一“良法”守护住了人民期待的正义,用生命去温暖生命。国法、天理、人情,都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法律是有温度的法律,国法要顺应天理、合乎人情,才能称之为“良法”,而这些“良法”不仅仅需要韩明这样的有担当的检察官去坚守,更是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良法”真正的“善治”。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新时代的检察人,在“用良法守护正义,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路上,需要继续努力积极履职,实现人民所期待的公平正义。
正义不会缺席
河北地区检察院 姜欣彤
“法,什么是法?法是保证每个公民都受到绝对的公平;法是让坏人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可以说,整部电影都围绕着“公平正义”这四个字展开,无论是主人公儿子面对校园霸凌挺身而出却面对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无奈,还是郝秀萍面对着自己一家被欺辱却找不到救赎之路的绝望,又或是公交车司机的女儿将自己手写上访信全部撕掉的悲痛。这一幕幕都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公事件的缩影。从几年前的彭宇案到昆山龙哥反杀案,我们看到司法机关顶着压力做出的正义裁判,也看到了法治的进步,影片中说,“杀人偿命,从来都是这样,但是如此便对吗?”并不是。判例法不是我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我认为每一个案件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对每一个案件都应当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考量,而不应当根据之前所办案件的惯性处理案件,否则久而久之或许会被惯性枷锁禁锢。
作为新时代的检察人,在办理案件时应注重将法理与人情结合,法律虽然由一项项具体的法条组成,但并不代表司法工作人员的人心是冷的。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我们办的不是一个案件,而是一个人的人生”。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会受到媒体大众的关注,我们当然也并不希望只有在经过关注后才会做出符合大众正义观的裁判。所以检察人员还是应当坚持“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只有我们自己坚定着公平正义,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才会更加和谐美好。希望正义不会迟到,更不会缺席。
法 不能向不法让步
河北地区检察院 高宁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站在五星红旗下,我们是否常为安宁稳定的生活环境无比自豪?中国之所以能够以不足一百年的时间跻身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正是得益于其坚强稳固的领导核心与其完善优越的法律体系。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定罪量刑更不能简单套用法条,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深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只有善意才能传递善意,而恶意只能换来恶意。法,不能向不法低头!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影片由发生在检察官韩明身上的三个故事串联而成:此前一起案件的被告人不服处理结果,认为自己是正当防卫而非故意伤害;儿子为制止校园霸凌打伤了教导主任的儿子,明明是见义勇为却反要被行政拘留;同事吕玲玲承办的王大勇故意伤害案存在认定争议,关键证据被转移,审查起诉时限即将截止……影片展现了韩明的内心成长,也从他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从不敢适用、不愿适用到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维护公平正义的过程。“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当影片高潮,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上的这句话铿锵落地,电影院观众席上自发响起掌声的那一刻,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大家眼中饱含的热泪,胜过千言万语!
卢梭曾说,“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有效的法律不是写在纸上的生硬文字,也不是挂在墙上的僵化条文,而是铭刻在人们内心的一种信仰。法律的权威来源于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电影里提及的“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是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如果没有吕玲玲,电影下半场的故事又会如何?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愿意站出来成为吕玲玲呢?法律的根本不应局限于是非对错,法律也应该体现出真情的流露、人性的温度,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当事人乃至一个家庭命运的转变。而我们的职责就是让老百姓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有力量,是非有温度!
这个世界需要固执的人,需要面对电闪雷鸣仍在天空下举着正义大旗的人。在被正义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勇敢的站在正确的那边。法律是要为弱者鸣冤,为苍生请命,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是我们的底线,也是我们的誓言,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公平正义,才是法存在的现实价值,才能让法治之光照亮前行的路!